初为父母者第一个所犯下的错:
父母是人,不是神
无须假装无条件接受,
由始至终接受,
也不应该在感到不接受时假装接受。
当父母发出明确 + 诚实+符合真实情感的信息时,
孩子能富有建设性的处理父母的不接受感
————————————————————————————————
父母= 开始承担一种职责/责任感的重担/扮演一个角色/披上”父母“外衣/神圣/特定行为=应该就是这样的
好的意图
-----------------------------------------------------
- 忘记自己是人=也会犯错 / 有限制性
- 抛开自己的各种需求,为孩子做出牺牲
- 不犯自己父母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在孩子身上
但破坏父母的效能
----------------------------------------
故,
高效能父母
- 不必抛弃人性,
- 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人,
- 对孩子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情绪,
- 不必非要保持一贯性
- 无须对所有孩子同等的爱和接受
- 与配偶无须在教育站在同一战线---------------而是了解真实感受
————————————————————————————
不同时候不同感情---对孩子行为产生2种感情:
1. 欣然接受
2. 无法接受?
行为 = 孩子所做和所说, =/批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图一致= 扮演一个情感固定的人 = 隐藏想法= 不真实
忽略了: 每个孩子不同,每个父母也是不同的人,情况也是是不同
两个大人联合对付一个孩子=不公平
ie1: 房间整洁度
母亲:无法接受女儿的习惯
父亲: 可以接受
后母亲给父亲施加压力,逼使他拥有共同想法/隐瞒真实情绪------统一战线
ie2:玩游戏机
母亲:高兴孩子能给自己玩,没缠她
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停止发出噪音?
行为窗口
接受 Vs 不接受
孩子看电视让你做点家务 VS 功课没做完看电视
分割线----Limit 限制孩子---立界限/boundary
大人不自觉用Limit来妨碍孩子,剥夺他们的安全感,难以感受大人的爱心对待
rules = 举止/行为/方法/指南/准则---重要+趋力作用/家庭的动力性
去发现从未意识到的 规则(潜规则)
让我们了解自己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情绪/ 不同程度的接受度
影响这些情绪变化的因素
然后接受事实
孩子是通过身体与外界接触(例如动手)来区分他与外界的界限 boundary。
现在孩子成长环境不同+限制
失去使用身体的经验--内在能力无法发挥
Limit是其中一个L(light\lazy\limit)
过度限制/压抑孩子
会造成原本情绪平稳的孩子,
星期一上学变得躁动、粗鲁、横冲直撞
变现强烈的皮肤病症状
大人也可能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发展-----做出非分的要求
(3岁孩子--约定时间-没有时间概念)
(7岁前-一起走-模仿大人,不是直接下命令)
(天生借一再活动身体而学习生活基本技能:走路、操作、平衡)
一旦孩子不能达到大人设定的标准,就责骂不乖
用无知来责备孩子
不当的语言刺激破坏孩子自我保护的界限
引发孩子焦虑--疾病症状--比如异位性皮肤炎
父母过度紧张/强势跨越孩子界限
皮肤=人体隔离外界的界限/身体保护层
孩子未形成自我意识之前/你我他界限不完整
他的意识是停留在父母身上
高声责诉=破损界限(无形)---反映在--身体(有形的界限)
故父母必须保护孩子的界限,不可任意跨越
造成心理威胁--皮肤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则
与 应该 Vs 不应该---概念有关
人们在一起 + 共同经历 成长-----成为可能性
————————————————————————————
分割线的位置因为以下的因素而不同 :-
接受感 在一定程度上 与
1. 这个家长是 哪种类型的人 / 父母性格因素 有关。
extra: 1. 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特质因素:人际宾果活动)
(extra :2. 用身体说哈啰--学习与他人相处的界限 )
1. A : 极少数 Vs 多数 无法接受---
故大多数时间对孩子 , 能 Vs 不能 产生 温暖 + 接受的 感情
活动: 共画 1
每人各得一张画纸并开始作画,画上好一阵后再传给下一个人让他也添加一笔。以此类推进行,直到画面差不多丰富了,而画纸又回到原画者。后谈感受: 整体画面的舒服度,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感觉画面的协调性如何,哪一个部分满意?这样的方式你感觉如何?---接受感---哪类型的人。
可能迷惑:
Q: 为什么你看来那么多可以接受的行为(有没有带来麻烦),对他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
因为天性如此/性格中的特点= 内在的安全感、高度忍度,喜欢自己,对自己感觉与身边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善于接受的人 Vs 个性= 对错--保有非常强烈和坚定的观念=不容易接受他人
感觉:
---在她身边,
感觉良好: 坦率谈话,做自己 Vs 不舒服,怀疑他们是否接受自己
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接受的情感
——————————————————————————————
2. 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 不同的孩子 / 孩子的性格 影响
(应给予每个孩子/成年人 同样程度的接受度 + 负疚感--误导)
对某些难以接受= 较高的侵略性、活跃好动、充满好奇心、
喜欢独立探索(相比依赖、顺从)、显示某些不讨人喜欢的特点
更难= 多病、难以入睡、爱哭、腹绞痛
= 男生 > 女生
活动: 共画 2
两人一组,绑着手一起画树、屋和人
再换人画
不同人合作感觉如何? 接受度是否不同?
有些孩子有着吸引人的巨大魅力 Vs 大部分行为都无法接受
————————————————————————————————
界限不会固定不变 ---- 上下移动
3. 父母当前的心情
父母 和 孩子所处的情况
不一致性
a. 心情
精力充沛 vs 睡眠不足、健康良好 vs 头疼、心情愉快 vs 急躁
自我感觉良好 vs 不好
孩子的行为 = 少心烦
b. 各种情况
朋友家做客/ 祖父母到来时
接受度大大降低/ 改变
ie: 餐桌礼仪 (有人来 Vs 没有人在)

————————————————————————————————
增加了复杂性
4. 两个家长的存在
一个家长比另外一个更能接受
ie: 在房间玩球
妈妈: 担心打破东西
爸爸:看,他会是个接触的球手。
故,
无法在同一时刻总对同一行为有一样的感受
——————————————————————————————
传统--互相支持,与伴侣有着共同感受
父母无法避免地(情况、孩子、时间)会缺乏一致性/ 统一战线/情绪---可以这样
孩子看电视让你做点家务 VS 功课没做完看电视
分割线----Limit 限制孩子---立界限/boundary
大人不自觉用Limit来妨碍孩子,剥夺他们的安全感,难以感受大人的爱心对待
rules = 举止/行为/方法/指南/准则---重要+趋力作用/家庭的动力性
去发现从未意识到的 规则(潜规则)
让我们了解自己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情绪/ 不同程度的接受度
影响这些情绪变化的因素
然后接受事实
孩子是通过身体与外界接触(例如动手)来区分他与外界的界限 boundary。
现在孩子成长环境不同+限制
失去使用身体的经验--内在能力无法发挥
Limit是其中一个L(light\lazy\limit)
过度限制/压抑孩子
会造成原本情绪平稳的孩子,
星期一上学变得躁动、粗鲁、横冲直撞
变现强烈的皮肤病症状
大人也可能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发展-----做出非分的要求
(3岁孩子--约定时间-没有时间概念)
(7岁前-一起走-模仿大人,不是直接下命令)
(天生借一再活动身体而学习生活基本技能:走路、操作、平衡)
一旦孩子不能达到大人设定的标准,就责骂不乖
用无知来责备孩子
不当的语言刺激破坏孩子自我保护的界限
引发孩子焦虑--疾病症状--比如异位性皮肤炎
父母过度紧张/强势跨越孩子界限
皮肤=人体隔离外界的界限/身体保护层
孩子未形成自我意识之前/你我他界限不完整
他的意识是停留在父母身上
高声责诉=破损界限(无形)---反映在--身体(有形的界限)
故父母必须保护孩子的界限,不可任意跨越
造成心理威胁--皮肤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则
与 应该 Vs 不应该---概念有关
人们在一起 + 共同经历 成长-----成为可能性
————————————————————————————
分割线的位置因为以下的因素而不同 :-
接受感 在一定程度上 与
1. 这个家长是 哪种类型的人 / 父母性格因素 有关。
extra: 1. 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特质因素:人际宾果活动)
(extra :2. 用身体说哈啰--学习与他人相处的界限 )
1. A : 极少数 Vs 多数 无法接受---
故大多数时间对孩子 , 能 Vs 不能 产生 温暖 + 接受的 感情
活动: 共画 1
每人各得一张画纸并开始作画,画上好一阵后再传给下一个人让他也添加一笔。以此类推进行,直到画面差不多丰富了,而画纸又回到原画者。后谈感受: 整体画面的舒服度,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感觉画面的协调性如何,哪一个部分满意?这样的方式你感觉如何?---接受感---哪类型的人。
可能迷惑:
Q: 为什么你看来那么多可以接受的行为(有没有带来麻烦),对他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
ie:我们看到小孩表现似乎很不错,可是母亲不断地告诉他们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别碰,跟上我,别惹弟弟。。。。。
感觉:
---在她身边,
感觉良好: 坦率谈话,做自己 Vs 不舒服,怀疑他们是否接受自己
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接受的情感
——————————————————————————————
2. 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 不同的孩子 / 孩子的性格 影响
(应给予每个孩子/成年人 同样程度的接受度 + 负疚感--误导)
对某些难以接受= 较高的侵略性、活跃好动、充满好奇心、
喜欢独立探索(相比依赖、顺从)、显示某些不讨人喜欢的特点
更难= 多病、难以入睡、爱哭、腹绞痛
= 男生 > 女生
活动: 共画 2
两人一组,绑着手一起画树、屋和人
再换人画
不同人合作感觉如何? 接受度是否不同?
有些孩子有着吸引人的巨大魅力 Vs 大部分行为都无法接受
————————————————————————————————
界限不会固定不变 ---- 上下移动
3. 父母当前的心情
父母 和 孩子所处的情况
不一致性
a. 心情
精力充沛 vs 睡眠不足、健康良好 vs 头疼、心情愉快 vs 急躁
自我感觉良好 vs 不好
孩子的行为 = 少心烦
b. 各种情况
朋友家做客/ 祖父母到来时
接受度大大降低/ 改变
ie: 餐桌礼仪 (有人来 Vs 没有人在)

————————————————————————————————
增加了复杂性
4. 两个家长的存在
一个家长比另外一个更能接受
ie: 在房间玩球
妈妈: 担心打破东西
爸爸:看,他会是个接触的球手。
故,
无法在同一时刻总对同一行为有一样的感受
——————————————————————————————
传统--互相支持,与伴侣有着共同感受
父母无法避免地(情况、孩子、时间)会缺乏一致性/ 统一战线/情绪---可以这样
试图一致= 扮演一个情感固定的人 = 隐藏想法= 不真实
忽略了: 每个孩子不同,每个父母也是不同的人,情况也是是不同
两个大人联合对付一个孩子=不公平
ie1: 房间整洁度
母亲:无法接受女儿的习惯
父亲: 可以接受
后母亲给父亲施加压力,逼使他拥有共同想法/隐瞒真实情绪------统一战线
ie2:玩游戏机
母亲:高兴孩子能给自己玩,没缠她
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停止发出噪音?
——————————————————————————————
虚假接受
没有人可以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总会进入无法接受行为区域=无条件接受
1. 家长更想看书---侵扰了父母的权利--父母的需求无法满足
2. 担心隔天孩子睡眠不足导致爱发脾气, 感冒
家长个性=遵循宽容 原则
不愿发施令,跟原则不符
内心恼火、沮丧(自己需求无法被满足)、生气
结果表现接受孩子的迟睡行为
对孩子的影响:
1. 孩子对父母异常态敏感-非语言信息= 有意识无意识的感知的暗示
内心恼火沮丧:皱眉、挑起眉毛、特定语调说话、姿势、表情僵硬
收到这个行为讯号=无声的责备 / 混合信息= 相互矛盾的暗示
妈妈不是真的接受 =不是真的喜欢他
想晚点睡---也想得到妈妈的爱
孩子变成-----陷入困境--不知道如何选择---沮丧和不安
-----继续试探--产生很深的焦虑、缺乏安全感
严重影响心理健康ie: 可以帮忙载孩子吗?
嘴里答应,可是却发出非语言暗示,告诉你其实他是介意的
问: 真的不介意吗? / 满腹怨气/继续
对父母的 诚实 + 真诚 感到怀疑 (说的 =/想的)--xu'wei
最终失去 信任
最终失去 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父母以为自己做到隐藏情感和态度
以为减轻内疚感
以为我们不是在否定他这个人,而是他的行为--荒谬
就像: 我打你,其实我比你更疼--如何二者分别对待? 苦难
会使孩子感觉到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
故,
承认 --当她在特定时刻以特定方式表现某种行为时,我们无法对他这个人产生接受感
不要说,
我接受你,但你要停止这种行为!
设立限制 ----以权威、权力-----否定/限制/禁止---导致抵抗、反叛、说谎、厌恨
+===========================================
问题的归属
落入陷阱
本该属于孩子的问题
为孩子介入 + 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 VS 鼓励孩子解决
我们其实不用去解决每个人的问题
了解了--改变对待孩子的行为
1. 不被接受的行为----
影响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 (赶时间、没回家忘了通知、说话声太大影响父母说话)
2. 可以接受的行为 = 属于孩子的问题 + 没有问题-----
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不高兴、沮丧、遇到麻烦 (作业太难、对老师愤怒、为体重不高兴、被朋友拒绝)
独立于父母生活之外
没有为父母/孩子引起问题
= 快乐时光
此时在一种没有问题的关系中共处
————————————————————————————————
把 寻找解决方案 的 责任 留给孩子 = 积极 倾听技巧 = 属于孩子的问题
对抗法 = 属于父母的问题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问题时= 侵扰权利
故,要有效使孩子对不被接受行为做出改变
以为减轻内疚感
以为我们不是在否定他这个人,而是他的行为--荒谬
就像: 我打你,其实我比你更疼--如何二者分别对待? 苦难
会使孩子感觉到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
故,
承认 --当她在特定时刻以特定方式表现某种行为时,我们无法对他这个人产生接受感
不要说,
我接受你,但你要停止这种行为!
设立限制 ----以权威、权力-----否定/限制/禁止---导致抵抗、反叛、说谎、厌恨
+===========================================
问题的归属
- 所有的孩子都会无可避免的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 在解决问题时,他们有着令人置信的潜能
- 如果父母送上预先做好的方案--养成依赖--无法培养能力--每次问题来就寻求帮助
- 接手孩子的问题---可怕的负担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父母无须为孩子的问题承担责任--更好的位子--促进者/催化者
- 某些问题确实需要帮助,但不是长期
落入陷阱
本该属于孩子的问题
为孩子介入 + 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 VS 鼓励孩子解决
我们其实不用去解决每个人的问题
了解了--改变对待孩子的行为
1. 不被接受的行为----
影响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 (赶时间、没回家忘了通知、说话声太大影响父母说话)
- 应当解决问题
- 有权试着改变引起问题的行为
2. 可以接受的行为 = 属于孩子的问题 + 没有问题-----
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不高兴、沮丧、遇到麻烦 (作业太难、对老师愤怒、为体重不高兴、被朋友拒绝)
独立于父母生活之外
没有为父母/孩子引起问题
= 快乐时光
此时在一种没有问题的关系中共处
————————————————————————————————
把 寻找解决方案 的 责任 留给孩子 = 积极 倾听技巧 = 属于孩子的问题
对抗法 = 属于父母的问题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问题时= 侵扰权利
故,要有效使孩子对不被接受行为做出改变
需要摆出某种姿态
1. 问题属于父母: 传达: 我遇到一个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2 问题属于孩子: 传达:你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习惯问自己: 这个问题归属于谁?
最终----有效减少属于孩子的问题数量 + 减少孩子为他们引起的问题
扩大 没问题区
可以无须面对问题,都可以让自己需求得到满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