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惰性,碰到问题,总会用最快、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最好有个标准的答案,是以前人用过就有效的,这样就不用花脑筋去想。久了成为习惯,就不会去思考新的可能----郝广才. "所以,我训练自己把事情写在这里。无论那是阅读、那是经验、那是别人的故事也好,我都想收下来,慢慢地咀嚼。。。。。。。"
Sunday, 17 August 2014
有太多的发现与惊喜
再来一本“帽子”的故事,
我们的阅读焦点去到更深的部分。
说一说其中的发现与想法:
1. 《这不是我的帽子》--扉页里的书名的浅蓝色与帽子相同;
同样出现石头和草,草是水草;场景是海里
2. 《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扉页里的书名的深红色也与帽子相同,
而且 就连字体排列的形状也是如同帽子一样尖尖的。
出现石头和草,不过是杂草;场景是陆地。
3. 《这不是我的帽子》:睡觉、醒来和游动时的气泡量是不同的。
4. A, B 说; 鱼是没有眼皮的,作者画错了。
C 说:这只不过是个故事,别当真!
5. 你觉得大鱼会如何处理小鱼偷他的帽子这事儿?
A: 人不吃人,所以鱼不吃鱼。----用她所观察到的常理来对应这个情景,也显示她心地善良。
B:大鱼会把小鱼给吃掉。----------平日的生活经验告诉他,做坏事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也没有宽恕的机会。
C:大鱼一定把小鱼吃掉啦,我在科学书读过。就连华语都教过:“小鱼来了,大鱼来。”-------------------------------------------这个小朋友好理性。
D:大鱼只是去向小鱼讨回帽子就游走了。----------很纯粹的想解决帽子不见掉的问题而已。有拿回来就好了。
这些发现里面,包含着不同的技巧:假设、推论、比较、分析,加上不同的背景知识与表达能力,孩子的在口语上的呈现也很不一样。
我喜欢这样的阅读形式,
因为有了对话,
他们开始有了思考。
因为有了思考,
所以就有了思维整理的机会。
因为有了交流,
所以也就能更开放的接纳不同的声音。
这也就是我为何
执着于偶尔的互动性阅读。
书本内容参考: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894198220608551.1073742345.370606419634403&type=1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890707847624255.1073742344.370606419634403&type=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