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0 May 2018

你的家什么声音多?(记520我爱你--KL坤成中学心黏心活动)

音乐、鸟叫声、炒菜声、洗地洗碗声、埋怨声、呐喊声、哭泣声、打骂声、笑声、电视电台传出来的声音?
有个朋友回答,
“家里只有打骂声,
我们a家已经很久没有笑声出现了。”
我们沉默不语。
不用去她家,
就大概感觉到那个家的气氛是紧张、沉重或是不舒服的。
那家里面的孩子长期在这样的氛围长大,
会长出什么样子呢?
问这个问题有什么意思?
昨天我陪伴的那两个家庭,
让我印象深刻。
两家的爸爸边说边带有笑声融合在里面,
让我觉得好轻松、好舒服。









今早我试着模仿他们,
在车上与孩子对话时,
边讲变带有笑声,
我发现我做不到,
我只能停了说话声,
然后才能喘口气发出笑声。
我好奇他们是怎么样做到的,
那必然是已经维持了一段好长时间的动作与态度。
而这个一家之主,
就作为家里大大小小的榜样,
带动一家的氛围,
抚慰妈妈在教养孩子与工作里面的压力,
孩子在学习路程里面的辛苦。
所以他们孩子之间,
我们说再调皮,
也是有一个限度。
既不过分,
也不失童真。
一个家的精神支柱就是爸爸妈妈,
哪怕任何一方面情绪精神面对挑战,
这个家就跟着受到极度大的散开、凌乱的挑战。
两个小时多带给我的笑声,
竟然留在我心中一直到现在。
想必他们的妈妈、孩子,
心里时常应该是被爸爸满满的笑声给填满。
纵然爸爸的笑容偶尔也会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声音,
但这个曾经留下的温暖与被抚慰的感觉,
就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笑声远比物质的奖赏来得更有温度。
让我们用笑声打造一个充满温度的家。
(记520我爱你--KL坤成中学心黏心活动)






































过动怎么办?用一种贴近孩子的艺术方式协助他















总坐不住,
静不下心来,
会经常走动,
探索这好奇那,
孩子好动是天性,
是正常的。
孩子活泼原本视为好倾向,
但孩子好动的程度有一定的范围,
超过了正常的范围,
就有可能是一种病态,
称之为“多动症”,
也称“注意缺陷症”,
也就是学习时容易因外在事物吸引而分心,
妨碍了学习。
好动及过动儿面临的挑战除了冲动、敏感、忧虑、沮丧、愤怒之外,
不可避免地,
他们也比较容易出现比如:受屈辱、被标签、和老师以及同侪关系的互动不良,
和家庭关系紧张等等。
他们经常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同时可能遭受着深刻的寂寞。
因为,
在医药的帮助外,
艺术治疗为这些儿童提供了情绪抒发的另一个管道。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
“艺术治疗”也许还是个很陌生的名词,
什么是艺术治疗?
哪些孩子需要艺术治疗?
好奇艺术治疗的过程吗?
这里就以本学院曾被TV2采访过的一个过动儿的活动作为例子。
TV2 <前线视窗> Part 2. 《来自艺术的疗愈能量》
https://web.facebook.com/ArtTherapyAcademy/posts/922529064492899?_rdc=1&_rdr
从画纸大小的变化,
到推压粘土的互动,
这是一个为过动儿设计的艺术治疗疗程,
存在着培养孩子专注力、情绪管理、建立自信等的各种假设与可能性。
让我们一同透过镜头,
探索艺术治疗的运作过程。
新加坡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举办2015学前华文教学研讨会及工作坊,
鼓励学前教师通过艺术治疗,
帮助孩童克服学习和心理障碍。
如果家长也参与这些工作坊,
对孩子的好动或是过动有多一些了解,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起着一定的作用。
这一次导师再次从澳洲飞过来与我们进行儿童过动的艺术治疗工作坊。
全马三个站:KL、马六甲、新山
名额有限,截止日期:25/5/2018.